每次拿着绘本试图引导孩子逐字指读,他要么东张西望抠衣角,要么直接爬下沙发去玩积木,留下我对着摊开的书本焦虑叹气 ——
直到某天,我偶然发现他边搭乐高边哼英语儿歌,甚至能准确说出音频里教的 “elephant”“tiger”,我才突然意识到:或许不是孩子 “学不会”,而是我选的 “学习方式” 错了。
图片
这位家长的“发现”对于A娃很重要,甚至可以说是改变教育的一个转折点,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,学习强调“一心一意”,“心无旁骛”,然而对于A娃来说却可以“一心二用”。
很多人提起 A 娃(尤其是 ADHD 孩子),第一反应就是 “注意力差”,但真正接触后才明白:他们不是没有注意力,而是注意力的 “打开方式” 和普通孩子不同。就像这个A娃,对 “视觉静态输入” 的绘本指读毫无兴趣,却能在 “听觉 + 动态玩耍” 的场景里,轻松记住英语内容 —— 这背后,藏着他们独特的注意力逻辑。
A娃看书 “坐不住”,其实是这种需要长时间盯着、不能动的学习,对他们来说太难了。在课堂上,我也发现一些孩子喜欢趴在桌上听课,还不停扭动,这些行为从课堂纪律来说不允许,但却是A娃的生理需求。
A娃为什么不能安静读书?
视觉通道 + 静态输入(比如盯着绘本指读),需要孩子持续抑制外界干扰,集中精力在同一处。但 A 娃的前额叶皮层(负责控制注意力的 “大脑指挥官”)活跃度较低,这种 “硬撑着集中” 的模式,很快就会耗尽他们的 “认知燃料”,最后只能用 “逃跑” 来应对。
而听觉通道 + 动态背景(比如边玩边听音频),反而踩中了他们的 “优势区”。A 娃的默认模式网络和奖赏系统更活跃,当身体在自由活动时,大脑不用费力 “对抗分心”,信息反而能通过 “非意识通道” 悄悄被吸收。就像这个案例中孩子搭积木时,耳朵里听着英语儿歌,手上的动作没停,脑子里却记住了歌词里的单词 —— 不是他 “故意学”,而是这种方式让他 “没压力地吸收”。
A娃家长发现这个规律后,都应该彻底放弃 “强迫孩子坐下来学习” 的想法,转而顺着他们的优势设计学习场景,反而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。如果你家也有 “坐不住但学得快” 的 A 娃,不妨试试这三个方法:
1. 把 “听” 变成主通道,让学习像 “背景音” 一样自然
不用刻意安排 “学习时间”,而是把英语音频融入他的玩耍场景:搭积木时放 Super Simple Songs,画画时播 Dr. Jean 的韵律诗,甚至玩玩具车时,家长会随口编英语指令(“Can you find the red car?”)。
重点选节奏快、重复性强的内容,比如每句歌词都有动作提示的儿歌,孩子会不自觉跟着音频拍手、跺脚,在动的过程中,单词和句型就记牢了。还可尝试 “听指令跳格子”,在格子里贴上数字和字母,喊 “Jump to A”,他就会蹦到对应格子上,边玩边练,比坐下来指读高效多了。
2. 把 “视觉” 拆成碎片化,让孩子 “边动边看”
不再拿一整本绘本让他读,而是把绘本里的角色、单词剪下来做成卡片或贴纸。比如学动物主题时,先放一段 “动物叫声 + 单词” 的音频,等他听熟后,再把动物卡片散落在地上,说 “Find the dog”,他就会兴奋地跑去捡卡片,还会模仿音频里的狗叫声。
这种 “听觉先行,视觉跟上” 的模式,避免了孩子被大段文字或画面 “吓住”,而是用 “找东西”“贴贴纸” 这种动态动作,把视觉学习变成 “小游戏”。有时候他还会主动把卡片排成一排,自己编故事,反而比看绘本时更投入。
3. 用 “身体” 代替 “手指”,让 “动” 成为学习的一部分
既然孩子不喜欢 “手指指读”,那就换成 “身体指读”。把英语单词写在纸上,贴在家里的墙上、地上,比如在门上贴 “door”,在椅子上贴 “chair”,他路过时,家长可以说 “Touch the door”,孩子就会用手拍门,顺便念出单词。
还有 “空气写字” 的玩法,学 “apple” 时,家长和孩子一起用手臂在空中画大写的 “A”,边画边念,大肌肉的动作比小手指的动作更能吸引他的注意力,也让记单词的过程变得好玩。
作为一名老师,我的感受就是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 “学习者”,他们不需要被塞进 “标准学习模板” 里,而是需要我们蹲下来,找到他们最舒服的学习节奏。就像我家苹果,曾经让我焦虑的 “坐不住”,如今成年后做事也能有章法,但兴趣还是支撑的动力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